乘肥衣轻网

垃圾分类为何难落实?需要真正以人为本

从去年开始,垃圾有些小区出现了一种新式的分类垃圾桶,它在原先的为何分色垃圾桶外,加了一个流线型的难落铁皮壳子,将垃圾桶密闭起来,实需居民们扔垃圾的真正时候,踩动下方的垃圾踏板,铁壳正面的分类盖子就会打开,居民们便可将垃圾按照原先的为何分类,投入对应的难落垃圾桶内。

起初这样的实需设计大家觉得不错,垃圾桶密闭了,真正比以往美观、垃圾卫生,分类且避免了老的为何塑料垃圾桶总是盖子大敞的情况。可时间长了,问题随之而来,铁皮外壳反而成了垃圾桶的负担。首先,居民们发现,扔垃圾时,这个垃圾桶的盖子正对着人脸,盖子打开后,异味扑面而来。其次,垃圾桶的盖子是向内侧开的,当清运不及时,里面的垃圾太多时,盖子就卡住打不开了。再次,铁壳子的盖子在关闭时,会发出很大声响,几乎全楼都能听见,有人觉得扰民。

记者体验时发现,这样的设计的确不符合居民扔垃圾的习惯。平时人们扔垃圾,都是出门时随手带下去的。有的厨余垃圾,垃圾袋上不免有油污,大家都是捏着塑料袋的“耳朵”,到垃圾桶旁一撒手就完了,油污沾不到手上。可现在这种垃圾桶,得上手把垃圾袋推进垃圾桶里。

由于使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批看似“先进”的垃圾桶,反而让人们望而却步了。不得已,有的小区物业在铁皮壳子垃圾桶前,又放了一个以前使用过的塑料垃圾桶。结果呢,塑料垃圾桶里的垃圾堆得小山一样,就更别提分类了。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北京有部分小区,到现在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对此,八里庄东里的居民就挺有意见。有居民反映,八里庄东里51号楼共有八个单元门,楼前有两个灰色的垃圾桶,其中一个已经破损。居民们说,一直以来,小区都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垃圾多得装都装不下,还怎么分类啊?”

垃圾分类误区不少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这么多年了,北京的“垃圾分类”似乎一直在围绕着这两个点做文章:垃圾桶的形式,以及让颜色和标识更加醒目;一再强化居民垃圾分类的意识。记者走访了多个社区发现,尽管一直在宣传垃圾分类,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正确的垃圾分类。比如,在厨房削个苹果,苹果皮算厨余垃圾。而在厨房剥花生,花生壳就不算厨余垃圾,属于其他垃圾。垃圾分类看似简单的事,可要学的东西却很多。

“咱老百姓又不是专业人士,老说什么可回收资源、厨余垃圾,哪儿分得清楚啊?”居民们的话不无道理。想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不可能靠宣传口号和摆放分类垃圾桶就能办到的,还有很多配套工作需要做。

市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垃圾分类的源头,不在垃圾桶上,也不在百姓需要转化的意识上,而是在分类方法的制定上。垃圾分类没有更人性化的分类办法,人们就很难去执行。

将垃圾分类简单化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环卫集团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方法,称之为“e资源垃圾智慧分类综合服务平台”。

在朝阳区小关街道,居民们正在试用这种新方法。记者在小关街道的一些社区看到,居民们下楼时拎着些垃圾,其中带汤汤水水的湿垃圾算一袋,依照旧习,可以在不沾手的情况下,丢入厨余垃圾的垃圾箱。旧报纸、废瓶子则打捆扔进了旁边的铁皮柜子。厨余垃圾的垃圾箱上有个刷卡的地方,居民们手里打捆的旧报纸上,还贴着二维码。

居民们在“e资源”注册账户以后,会拿到一张卡和一些不干胶二维码,扔垃圾时,在厨余垃圾的垃圾箱上刷一下卡,可以得到积分,贴着二维码的废品,则由环卫工作人员负责扫码,根据重量,居民们同样可以得到相应积分,这些积分可以换取生活用品,大家的积极性也有了保障。

记者询问,说起注册账户、二维码这样的事,老人们是否会头疼?居民们的反映则是还好,因为这些问题都是由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来解决的,大家比以前要多做的事,就是往垃圾袋上贴个“码”而已。“我们能分清哪些垃圾是带油带水的,哪些是废品就行了,这比原先老提什么‘可回收、再利用’强多了。”

环卫集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果居民家里有比较重的废品,带下楼比较费劲,他们还会主动上门回收,居民们也不用担心垃圾分类不够细致,大致归类就好,因为工作人员每天在清运垃圾时,还会再分拣。“一天清运两次,清运量如今也有了保障。”

记者了解到,目前居民们也有不少建议,比如,为什么不将这些垃圾桶的标识,就改为干垃圾、湿垃圾、废品,让老百姓更容易理解呢?再比如,废品回收的柜子入口有点高,能不能再调低点呢?工作人员称,目前这些垃圾箱是“e资源”的第4代产品,在今后的研发中,人们的所有建议都会考虑进去。

垃圾分类要让百姓得实惠

记者在和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聊起“e资源”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细节,这项服务目前已在北京8个城区800多个小区推行。

“将垃圾分类的概念尽量简单化,并尽快付诸实施,在不占用空间的情况下,尽快回收垃圾,而且还能让老百姓从垃圾分类中得到实惠。”环卫集团的工作人员说。

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