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同学们发放宣传资料
学生专心听课
每年的心10月10日,是从出世界精神卫生日,202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发关宣传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少年智则国智,爱青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心”青少年的从出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10月9日,发关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下简称,爱青市四医院)医生团队来到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少年为学生带来一堂心理健康科普课。心
一堂不同以往的从出心理课
上课铃声响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普专药学2021级1、发关2、爱青3班的少年学生们已经安静地在教室里等待着。给他们上课的人并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来自市四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雨辉。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医的同学们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在平日的学习中也不乏“大学生心理健康”之类的课程。但由专业精神科医生来授课,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
课堂上,李雨辉为同学们讲解了两个学生中最为普遍存在,又存在诸多误区的话题:失眠和焦虑抑郁。
在我国,睡眠障碍患病率达42.7%,约有3亿中年人患有睡眠障碍,成年人中约有75%的人群有过睡眠不良经历。
“你觉得自己存在睡眠障碍吗?”李雨辉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在下面小声议论起来。在同学的议论声中,李雨辉听出不少同学对于睡眠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晚上没睡好白天补觉,睡前喝酒助眠,打呼噜睡得香……这些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睡眠的认知其实都是不正确的。”李雨辉针对睡眠认识误区一一向同学们进行讲解,结合临床经验和案例分析孩子出现睡眠障碍的各种原因,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告诉同学们如何才能拥有良好、健康的睡眠。
除了失眠,另一个在临床中常见困扰青少年的问题则是焦虑抑郁。
根据最新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7.4%。换言之,大约4到5名青少年中,就有1名出现抑郁症状。
抑郁症这个词似乎离同学们很远,但当李雨辉讲到抑郁症的表现时,有一些同学却微微点头。李雨辉告诉同学们,焦虑抑郁的情绪其实和刚才讲到的失眠一样,都是可以调节和治疗的。“情绪是可以自我管理的,我们要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有些问题,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李雨辉对同学们说。
“虽然学校平时也会开展心理卫生课,但是今天的课程讲得更加专业和细致,这节课上我了解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参加听课的一位学生说,“课堂上的内容我会慢慢消化,帮助自己养成良好的心态。”
解答学生疑惑
李雨辉给学生们讲解失眠的危害
齐携手共筑心灵“防护墙”
“医生,我总是觉得我睡不醒是什么原因?”
“医生,听了你的讲课,我觉得我非常容易焦虑是不是需要去医院?”
“医生,抑郁症真的可以治好吗?”
刚一下课,李雨辉就被前来咨询的同学们围住了,他们有的是自己身上存在一些情绪问题,有的是觉得家人或者朋友的情况和医生的描述相似,还有一些则是对心理健康知识感兴趣。李雨辉都一一为同学们解答,并留下了市四医院心理健康咨询热线。
“如果大家觉得有什么疑问,可以致电我们,我们会根据大家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的治疗干预手段。”李雨辉对大家说。
一场科普活动结束了,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远不是一次科普就可以达成的。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以“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作为宣传主题,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越来越好,但面对越来越重的学业压力及社会因素,自我意识的快速成长与挫折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的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数据显示,我国受情绪障碍影响和行为问题影响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困扰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压力、抑郁、焦虑、偏执、孤独感、自卑感、迷惘、敏感多疑、学校适应不良、厌学、神经衰弱,严重的会出现行为冲动、自伤以及其他严重精神症状,长期的心理问题会造成青少年人格发育以及行为模式出现问题。
正如李雨辉在课堂上对学生讲的那样,近年来,青少年群体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所增加,数据统计,国外检出率为5%-37%,国内检出率为5%-20%。以往的研究表明,70%以上的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有过自杀观念,另据研究报道,有10.9%的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在随访一年内曾有过自杀未遂。
然而,由于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最终给家长造成困扰,也给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
“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心理困惑,让儿童、青少年、家长、老师及社会公众科学正确认识和应对精神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逐渐形成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相互合作的预防干预模式,避免不良情绪转化为心理疾病。”李雨辉说,“相信大众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误解和歧视会越来越少,精神医学临床诊疗会得到快速发展,全力帮助罹患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儿童、青少年早日康复,回归校园”。
本报记者 鲁妮娜
相关链接:
身有不适难觅原因或考虑心身疾病
“在临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病人。他们会觉得身体上有各种不适症状,辗转多家综合医院依旧找不到病因,最后来到我们医院精神科。”近日,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医生易宏说。
心身疾病也被称作“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由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疾病与精神科关联,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久病难医不是“装病”是真病
65岁的王婆婆最近很苦恼。近几个月来,她总觉得自己好像得了比较严重的病,一会儿头晕头痛,一会儿心慌胸闷,一会儿胃部不适……
王婆婆将自己的不适告诉子女,子女陪着她去医院检查了好几次。消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医院的科室王婆婆几乎跑了个遍。然而,除了慢性胃炎外,并没有检查出其他严重的疾病。对于王婆婆难受的症状,综合性医院的医生们难以解释,家人更是不能理解,甚至怀疑她是不是因为孤独而故意装病吸引家人的注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婆婆得知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市四医院)治愈了不少像她这样找不到病因的患者,抱着尝试的态度,王婆婆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市四医院精神科门诊寻求治疗。医生听了王婆婆的叙述后,对她开展了一系列专业诊断,最后得出结论:老人确实没有装病,而是患上了心身疾病。
“患病的原因可能和老人长期在家孤独有关系,事实上,在我们门诊每天都会遇到和王婆婆类似的病人。”易宏说。
这些患者通常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诉,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一种或几种心理精神障碍。实际常见的躯体症状为心血管、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代谢和皮肤等症状。这些躯体症状往往在综合医院检查不出原因,但在精神科检查后,会发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易宏说,这种疾病常常跟性格和压力有关。有的老人性格比较急,容易操心,对健康状况也非常关注,遇到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患病,就容易往坏处想,而且越想越可怕,自身的身体就容易出现难受症状。这时,患者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身体难受上来,症状被过度关注,被想得很可怕,继而症状就被反复强化,恶性循环。
并非“怪异病” 积极治疗可康复
数据显示,患有心身疾病的人群大多为中年以上的女性。但其他人群中也同样存在心身疾病的患者,近年来,12-18岁青少年中因为心身疾病来问诊的患者也在增多。易宏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多和患者所处环境带来的压力有关。
对于很多人来说,心身疾病大概是一个新名词,但在精神科医生的眼中,这可不是什么新疾病。易宏说,心身疾病其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算不上怪病,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当出现相关症状后,他们选择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反复检查治疗,走了很多弯路。可以明确的是,这种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多数人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市四医院精神科通常从药物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治疗。药物可以起到稳定、平衡神经系统的功能,一般会使用到改善情绪、治疗失眠的药物。同时,开展疾病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治疗也是有效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习情绪调节和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预防心身疾病十分重要。日常生活中,要对自己的情绪和身体反应保持敏感性。如果察觉到自己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的困扰中,并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就应该主动进行情绪调节。可以借助运动、娱乐、与家人朋友沟通或心理咨询等方式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心身平衡,从而防病于未然。
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患上了心身疾病,一定要到精神专科医院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采取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相结合的措施,通过药物合并支持性心理治疗等综合手段来介入。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有效地缓解各类情绪问题和躯体不适,而心理治疗则可以让患者与医生或治疗师一起探讨触发躯体疾病的内在心理原因,改变负性认知观念和消极行为,从而更好地治疗心身疾病。
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哪些
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就诊者有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胃溃疡、哮喘,大到冠心病、癌症等都是其不同表现。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神经性厌食、肥胖病、神经性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性心绞痛、低血压病、心脏神经症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功能性胸痛等;
皮肤: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瘙痒症、湿疹、斑秃、银屑病、多汗症等;
内分泌代谢:甲状腺功能亢进、突眼性甲状腺、糖尿病、肥胖症等;
神经系统:偏头痛、抽搐、书写痉挛、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泌尿及骨骼肌肉系统:遗尿、阳痿、月经紊乱、经前紧张症、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臂综合征、腰背部肌肉疼等。